close
數位攝影機的操作與應用(一) 柯宗明 導演


今天是柯導的第一堂課,應該是我目前最認真的一堂課了。

柯導主要教授我們攝影及燈光課程,首先談到影像製作的過程中,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,美感才是最重要的,拍出來的東西要有內涵,就好像當初宏彬跟我說學設計也是醬,要當設計師,而不是技士,就要有足夠的內涵。因此今天的課程講了一些概念的東西,主要包含三個部份:

◎西洋美術史
◎西洋電影史
◎電視的製作發展與現況


之後的課程包含有:

◎攝影機及相關器材構造原理認識、操作與調整維護
◎構圖及運鏡
◎分鏡
◎實拍
◎攝影思維與觀點


茲就今日重點做簡記:

◎影像及所謂「第八藝術」(其他包含音樂、小說等七類),奠基於西洋美術史及電影史。

◎今日科技製作仍追根於古典美學(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)(總之要懂藝術,而不是懂技術)
ex1:現今CD片錄製音樂片長為72分鐘,來自於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長度
ex2:SONY 董事長找了音樂人當接班人,而非管理者,非工程師
ex3:比爾蓋茲花天價買下達芬奇手稿,裡面一定有玄機XD~

◎蒙娜麗莎的微笑 → 極度寫實到像照片的畫作出現
古代畫家為紀錄者,相機的出現使其產生危機,造成印象派的出現,不再追求細緻的描繪


美國 \ 歐洲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走 向 | 娛樂片 藝術片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主導者 | 工業家 藝術家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目 的 | 商業利潤 表達意念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轉 機 | 經恐市場 大戰摧殘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成 本 | 大製作 個導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◎美國自1929年經濟大恐慌,娛樂片需求上升,歐洲電影人才大量湧入美國,如卓別林,加上美國工業家的投資、片廠文化,至50年代電影工業達到高峰,奧黛莉赫本等都是這時期的人物。此時的美國電影工業活在美國夢(完全娛樂、HAPPY ENDING...)裡,這也是史蒂芬史匹柏夢工廠名字的由來。直至1965年越戰美國夢碎,開始出現寫實片及不完美的結局。為了因應市場的大量需求,造成片廠製,即同一生產線重複使用,如西部牛仔片的場景、道具、片廠早中晚輪拍。

◎俄國艾森斯坦蒙太奇手法:在美國不流行,法國發揚光大,70年代美國才開始使用,如柯波拉的教父。

◎重要片子及導演。

◎台灣較偏像藝術片,如侯孝賢、蔡明亮。

◎無法理解超現實或意識流手法可能是不了解西方文化、宗教,或是不了解遊戲規則。如意識流:有點像內心的OS,本身就是一種思緒的跳動。

◎電影圖書館找資料及片子,在青島東路。

◎http://vr.theatre.ntu.edu.tw/foneart/painter.htm#painter-wt 有畫家資料

◎電影─
用影片(傳統一秒24格,如功夫片快播可能撥36格、48格)

◎電視─
1.用影片--(影集,如CIS犯罪現場、慾望城市),成本高、畫質佳,剩下美國少數在使用
2.用電子--(使用率99%)→中型ENG(現電視台主流)(雜記:Panasonic的VHS與美國八大影業簽約打敗SONY的BETA系統 → sony Beta系統改良出掌中型v8 = vedio 8 mm ,指底片一格的寬度,業餘16mm,專業35mm)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9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